晨露点滴

教子有方(四)

Raffle

老公早早就说,从小培养孩子的创业精神和销售能力,长大了干哪行都有用。

孩子念小学时,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游园会,募资补贴课堂用具。老师交给每个学生几张抽奖券,吩咐学生请问家长,一块钱一张,能否买个概率,游园会那天碰上好运气能中到奖品。学生父母一般掏出几块钱,也有一些热心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买几张。大女儿上一年级时拿回来二十张抽奖券,小女儿同校上幼儿园也参加活动。她爹把她倆叫拢来问她们想不想在门口摆摊试试卖给邻居和过路人。女儿觉得新鲜好玩点点头。爸爸说,你们认为可以卖给多少人?小女儿不假思索:“一百个!”也许一百这个整数她觉得好听。好,那就向老师要一百张票。

周末到了,阳光明媚。小桌子抬出来,纸牌广告做起来,两姐妹精神抖擞坐在一叠抽奖券前开始营业。邻居都过来凑热闹,两姐妹忙得不可开交,一会儿就筹了一大瓶零钱。几十张卖掉后,好心的熟人都掏过钱了,互不相识的过路人便有一定难度。爸爸说,人家过路人也许根本不知道这个学校和这个游园会的目的,你们怎么去主动接近他们说服他们呢? 于是两姐妹远远看人家走过来就迎上去打招呼,彬彬有礼介绍她们的使命。再卖掉几十张后,生意又冷淡下来。正午日当头,过路人来去匆匆。爸爸说,天热,人家赶着回家去休息,怎么能使他们停步呢?两姐妹歪歪头说,咱们做柠檬水给他们喝。于是,买两张票送一杯柠檬水的促销活动又带活了一批生意。到了下午,两姐妹用小孔雀鱼当奖励促成一笔笔交易。家里的几条孔雀鱼生了许多小鱼,正好分掉一些。

卖完了,爸爸说,你们家门口就能卖掉一百张,可以想象把摊子摆到店门口去会多兴隆。两姐妹果真又向老师要来两百张票,第二个周末跑到前面超市门口去活动了。到了游园会前一天,两姐妹一共筹资四百多块,脸上乐开了花。校长在早晨喇叭里国歌仪式后特地向全校表扬她倆的“企业家精神”。

老公还常鼓励孩子年轻时要尝尝挨门挨户销售经历,他说搞过这种销售以后跟谁打交道都顺手。大女儿大一暑期在环境保护协会找了个挨门挨户宣传募资的工作。一天包几条街,一户一户去敲门,耐耐心心宣传环境保护,诚诚恳恳鼓励人们出资,每天回家来筋疲力尽,却有说不完的故事。有一次被一个老太太戳着食指骂了一顿,省选结果不合她意,有人敲门,正好不分青红皂白先出口气。有一天和一个中年女子侃侃谈起时事,谈得投机,人家不但捐了钱,还满怀敬佩地夸了又夸,叫她再来。有个穷得口袋里只有三块六毛钱的失业人员执意把钱全给了她。有个历史记录上年年给一百的今年搬了家,打碎了她想翻一倍的目标。有个去年给了个闭门羹的这回静心听她说了一回,热烈和她辩论一番,最后心甘情愿捐了一百。不同年龄各种性格接触颇广。一个星期下来,女儿说人家开门后头几秒钟内她就能估出这人会给多少时间多少钱。不到两个星期,协会把难度最高的街区派给她,她欣然接受挑战。那天她说创了她本人最低记录,只筹到可怜巴巴二十块钱。我问去年同街募资多少,她说三块。我说那不几乎增长了七倍?她疲倦的脸上绽开一个欣慰的微笑。从那个笑容里,我看到的是我老公早早播下的种子开了花。

晨露点滴

教子有方(三)

安大略省法定年龄十九以上才能喝酒,年轻人去酒店买酒得出示证件显示年龄。当然,法定归法定,凡人界里高中生十五六岁开派对就开始喝酒,到了高中毕业没碰过一滴酒的寥寥可数。

高中女生喜欢去派对前先聚在哪个女生家里干下几杯伏特加进入角色。伏特加酒精度数高、来劲大,很快让你放松,开开朗朗去与男生社交。而且有人做过比较,伏特加在所有烈酒中卡路里最少,减轻怕胖的心理负担。

有一天,刚上高中的女儿向我们提议,要家长替她去酒店买伏特加。我说那怎么行,成了你犯罪同伙了。我老公说,你不帮她,酒店门口愿意帮她的人多得是,酒价翻几倍从中取利,生意可兴隆了。女儿说,可不是么,我在替你们省钱。

气得我翻白眼,这爹和女儿穿一个裤裆似的。唉,随老公处理吧。老公说,这酒,我们来买。我说,那也得定个上限,一年不超过两瓶。 女儿噗哧大笑,又不是仙酒。

酒,老公去买了;女儿,他送去派对了;配额,据说老公会掌握。他安慰我说,你放心,派对在她同学家,她会安全回来的。他坐下来陪我看电影,手机不离,放在身边。

大约一个小时后,他的手机响了,是女儿的同学打来的,说女儿感觉不适,但事先关照过,有事儿打这个号码叫父亲开车来接。他去了,到家后,女儿是平躺在他怀里被他抱进屋的,已经不省人事,一觉睡到第二天太阳快爬到头顶才起来。

我问她,你昨晚喝了几杯伏特加。她说不到一小时内喝了六杯。父亲大笑说,连喝六杯能打翻我这个体重两百磅的,别说你这个小丫头。女儿说,嗯,我现在知道自己的酒量啦。

女儿第一次酒醉马上给父亲打电话是他的成就。他当了她同伙,她有麻烦自然先来找同伙。还是老公高明。

晨露点滴

教子有方(二)

每当孩子提出要求,即使是显然不会同意的事,老公一般不会马上说不行。他总是问一句,为啥。一方面,明白了动机后也许能提出不同建议,那就不算否定,而是替代。另一方面,问了为啥,就有对话,有时候得刨根问底问两三个为啥,这对话就越来越长,向思想深处进军。从小培养成对话的习惯,怪不得孩子到了青春期跟他还有那么多话说。

当然,你不马上说不行,孩子会跟你磨,磨得你脑袋发胀想投降。他们打持续战很厉害,天生的本事。记得小女儿小学就想染发。我说,干嘛染发,想啥颜色。女儿说,粉红,很酷。我说,你把这个愿望列入你下次生日愿望单吧。我希望她过生日了会有好多愿望,这个就会忘了或不重要了。生日到了,她的愿望单前三个是染发、染发、染发。我说,你还小,还是把这个愿望列到下一次吧。结果,圣诞愿望单,生日愿望单,她隔年不忘。她问我,你为啥不喜欢我染发? 我说染发剂是致癌物,而且要染比你本色淡的颜色还得用漂白素,伤害大。“那好多人在染发都会生癌?”“你年龄小容易受害。”其实,这致癌的说法是我从我妈那里听来的,自己都半信半疑,但如果说我不喜欢看女儿头顶红冠,那不成理由。

老公插了一句,向女儿建议,你把你的理由和妈妈的顾虑做个PPT摆出来,看看可不可能解决妈妈的顾虑。女儿说,没用过PPT。老公说,很有用的工具,你去网上找找就知道了。

第二天吃完晚饭,女儿叫我们别动,坐着听她做个讲演。她拿来手提电脑,打开文件,一本正经开始讲解。第一张开门见山说明目的是要说服我让她染发,配上一系列头发五彩缤纷的倩女照,个个精神焕发,朝气蓬勃。接下去一张说她想染发的理由,说是染发会增加她的愉快,心情愉快能促进健康等等。下一张显示她对染发产品的安全性做了调查,结论是没有科学根据或实践证明产品致癌,况且有化学成份较少的产品,适合少年。她还主动建议不染粉红,而是淡咖染出层次向她原色过渡,这样减轻对漂白素的依赖。最后落尾锦上添花,一张母女合照,她阳光灿烂一脸笑容,嘴边吹个泡,泡里一句“我爱妈妈”。每一页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就凭她这份苦心工匠,我心里早已让步,不但马上同意,第二天还主动替她预约好染发师,并亲自带她去了美发店。

从此以后,孩子们遇到个较有难度的要求,准有个PPT演讲。我向老公学习,只要不是原则问题,节约“不”字,给孩子留有余地,让他们发挥说服力,感受以理服人、以智赢心的快乐。

晨露点滴

教子有方(一)

每次和老公不开心,打电话向妈妈诉苦。妈妈听我倒完苦水后总是说,这件事他的确不好,不过你看看你家三个孩子他带得这么好,功劳大的。只要妈妈一提醒我老公教育孩子的业绩,用不了几分钟我又眉开眼笑。

今天想起他给孩子们从小定的一个挑食的规矩。孩子小时候吃菜爱挑剔,这个说虾睁着眼在说虾话不能吃,那个说茄子吃起来滑滑的象鼻涕不喜欢,坐下来吃晚饭时,经常有一个翘着嘴说不想吃。老公说,辛苦烧菜不容易,现成吃的要尊重,建议这么一个规定:你们可以各选一个不喜欢的菜坚决不吃,但只能有一个。如果选了不吃菠菜,那么其它菜不管怎么不喜欢都得吃,不能明天看到芥蓝也不吃。一旦决定哪个菜不入口,一年之内不能改变,等到下一次过生日才能换样。孩子们一听可以拒绝一个菜,点点头同意了。

小女儿不喜欢海鲜,想选鱼虾。她爸爸说,要么鱼,要么虾,想好了。她歪歪脑袋,看看盘里的虾,选了虾。几天后我烧了鱼,她坐在那里皱着眉头,等我们都吃完了,她盘子里的鱼还纹丝没动。她爸爸说,你吃完了才能离开餐桌。一会儿,爸爸去看看她盘子,说她只是用刀叉把鱼切碎了在盘子里四处分散了一下,还是没吃过。等我们把其他两个孩子伺候上床了,发现可怜的小女儿小脑袋贴在餐桌上睡着了,一边盘里的鱼还是没吃。她爸爸叫醒她,跟她说这晚饭明天当早饭吃,如果早饭也不吃就当明天中饭,中饭还不吃就再当晚饭,反正得吃完了这顿才会有下顿。说完后,他抱着她上楼,照应她刷完牙,换好睡衣,暖暖地盖好被子,轻轻地道声晚安,让她睡觉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小女儿果真发现她昨晚那盘晚餐已端端正正放在早餐桌上恭候着她。她看看鱼,居然象个大人一样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垂下双肩,然后毅然拿起叉子,挺起胸膛,开始吃鱼。每吞一口,闭着眼象吞药一样一脸苦相。她爸爸说,你可以捏着鼻子,吃起来就不会觉得味道很重。她捏着小鼻子,一口接一口把鱼都送下肚。她爸爸抱起她,亲亲她脸颊,看着她的眼睛说,谢谢你的尊重。父亲女儿都挂着笑脸,心疼了一夜的妈妈大松一口气。

晨露点滴

摸螺蛳

回爸妈家探亲,天天去楼下菜店转一圈买点菜。有一天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抱着一个一岁半左右的小男孩也在逛菜店。小男孩一手搂着奶奶的脖子,一手指东指西,屁股一撅一撅地使唤着奶奶这边走那边走,眼睛睁得圆圆的又看水果又看鱼,象块海绵似的把眼前的形形式式吸进大脑。

走到一桶河螺蛳前,小孩子忍不住好奇心,泥鳅似的从奶奶身上滑下,跑到螺蛳前打量这究竟是啥东西,很快伸出小手要去触摸螺蛳;奶奶心急手快,一把拉住男孩把他拽回腿前,两手往男孩腋窝下一托,男孩与螺蛳便被活生生地分开了,男孩又被奶奶牢牢关在怀里。男孩伸长手臂要下地摸螺蛳,奶奶紧紧抱着孙子不放手,嘴里唠叨着这东西脏,不能摸。

想起我自己的孩子这么个年龄的时候让他们摸米、摸沙、摸豆、摸鱼、摸蚯蚓等等,他们第一次体会到各种各样的手感时眼睛里放射出那股兴奋。崭新的世界迷住了孩子,孩子的好奇迷住了大人,大人就又变成小孩用孩子的眼睛把世界重新看一遍。

记得有一次老公和女儿在湖边玩耍,一条细细小小的水蛇在岩石上晒太阳,老公迅速又小心地抓起那条蛇放在手心里,两手不断前后换位让小蛇从一只手心游到另一只手心,一边爱惜着小蛇一边鼓励女儿靠近小蛇。女儿看得出奇,开始吓得哇哇叫,一会儿小心翼翼地伸出一只手指去摸一摸,再过一会儿便壮起胆子把小蛇轻轻接到自己的手心里来感觉它、爱护它。她仰起小脸,一脸兴奋和自豪,我从她的眼睛里看到世界多美妙神奇、多值得热爱。

我忍不住想帮帮这个想摸螺蛳的小男孩,便过去向他奶奶求情,说这螺蛳让他摸一摸没关系,那边可以洗手。他奶奶斜眼看看我,眼神好像说我多管闲事,抱着孙子走开了。小男孩趴在奶奶肩上一脸失望。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去乡下,舅舅带我去河塘里摸螺蛳、溪沟里捉泥鳅,越想越同情这个小男孩,忍不住弯腰从桶里抓起两颗螺蛳,从奶奶身后追奔上去,悄悄把螺蛳塞在小男孩的手心里……